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7:06:01
佛教的真如、涅槃境界即佛的境界,也是光明境界,因此有光明寂照之说,至如禅宗的浮云遮日之喻,则更加生动地说明,浮云一去,便光明自现。
《易经》认为,主体的参与和实践活动对于生命而言,决不是无关紧要的,而是决定性的,不管这种作用是间接的,还是直接的。即便是丢铜币那样的游戏,其中也有某种概率,而不是完全不可捉摸的。
乾、坤二卦被认为是八卦和六十四卦中最基本的两个卦,又被称之为父母卦(这也是生命意义上的象征说法),二者都象征某种生命,这是很能说明问题的。正因为阴阳八卦与生命不可分,从《易经》开始,中国人便对之极为重视,并从中发展出自己的生命哲学,而不是还原为物理现象,建立起西方式的自然本体论哲学。但是,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识的提高,进入文明社会以后,人们已慢慢从恐怖中解脱出来,并从中体认到更多的意义。既不能停留于神秘主义目的论,又排除了因果决定论,那么,可能的联系又是什么呢?能不能说,《易经》所讲的联系只是某种纯粹的偶然性,或没有任何内在联系呢?这样理解也有困难。《易经》是讲各种关系和联系的,其中也有逻辑联系,但不是因果必然性的机械联系,在《易经》中,没有明显的时间上的因果关系,而是许多因素和条件同时起作用,并且是相互作用,由此产生了某种机遇或结果。
也有人认为,是目的论思想。有人认为,《易经》的基本思想是因果论思想。现代的许多思想家也说,人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竞争并不是扼杀德性的凶手,真正的凶手是永不满足的贪欲。因此,如何实现德性,完成人格,才是儒家最关心的。[2] 这意味着个体意识的进一步自觉,个人人格的进一步发展。儒家伦理就其特殊形态而言,既不同于西方传统的宗教伦理与社会伦理,也不同于康德的义务伦理,甚至与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也不完全相同(但可以进行比较)。
但是,儒学并不以此为界限,封闭在家族伦理之内,也不是以家族为尺度衡量一切,真正的尺度是心中之仁。在历史的存在中,它有不同的表现形态,但是,不管在何种历史条件下,德性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存在(或存在本质),这一点是不能改变的,因而是永久性的。
德性是形成一切伦理关系的内在基础这一点,不能靠科学试验去证明,只能靠生活信念去解决,靠生活实践去证明。发展科学技术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这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且不断地被强调,但是,科学技术虽然有自身发展的道路,但也不能独行其道,更不能走上技术至上的道路。儒家所说,则突现了人的主体实践能力。它的理想目的是实现天地万物一体的境界,也就是人与人、人与社会、人与自然的整体和谐,这才是德性的完全实现。
这是人类最深层的生命意识,所谓生即仁也,也是仁的目的性之所在,所谓仁者人也。生活世界是具体的、历史的、相对的、变化的,但又是被给予的,是历史与现实的统一,也是人与自然的统一(这一点很重要)。在实现德性的过程中,便形成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界万物之间的不同层面的伦理关系。它虽内在于人而成为德性,但这是潜在的本质存在,同时具有客观性。
如果离开德性而从外在的某个层面运用和发展儒家伦理,就未免买椟还珠而丧失其内在价值,甚至陷于历史的怪圈。自然还应是生命中的自然界、情感中的自然界。
目前在科学技术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已经越来越多,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,它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。这种功能如果发展运用得好,可能有助于竞争的理性化,产生新的行为伦理。
我们应该做的事有很多方面,别的不谈,这里只谈道德建设问题。这应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表现。如果说推动竞争的唯一动力是贪欲而且不能有任何限制,那就无话可说了。如前所说,儒家伦理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,德性是人人具有的,但又不是完全私人的,它是个性中的共性,因而具有普遍性。何谓现代化?用某些人的话说,现代化意味着具有现代性。人对自然不仅拥有权利,而且负有神圣的责任和义务。
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生命意识以及生态伦理思想,是取之不尽的价值资源,理应继承和发展,只有这样,才能免走许多弯路,免受许多惩罚。仁是道德情感,亦是道德理性,是情感与理性的统一,其存在方式则是境界,而且必须展现为现实的关怀,因此才有社会伦理、生态伦理的问题。
至于把儒家伦理说成是实用的政治伦理,而且只是家族伦理的扩大,这种简单直推的说法,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些特点,但是却缺乏理论上的根据。历史的转折使这些美德受到了考验,但不应斩断其文化生命,而应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容。
这说明自然界永远不能被自称主体的人类认识清楚,而认识中的自然界永远是不完整的。我们不可能只吸收西方的科学技术而拒绝其价值,如同当年的中体西用之说。
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,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。这一点最能说明德性的特点,但与所谓情感主义是完全不同的。人的使命由此而得以完成,人的尊严由此而得以确立。但在整个儒学中,这只是德性展开时的起点或发端处(阳明语),并不是它的理想目的。
群体伦理的说法比较重要,也很近似,但所谓群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,是随历史变化而变化的,现代社会的群体(社群)与古代社会显然是不同的。有人认为,个人地位的提高,特别是个人尊严应是现代性在价值方面的重要标志,这当然是正确的,但何谓个人尊严?在我看来,个人尊严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。
过一种承担责任的道德生活以及富有诗意的艺术化生活,既是人生的享受(儒家称之为受用),也是德性的实现。走进生活这话是什么意思呢?难道说中国人尚未走进生活吗?这要从两方面看。
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。人类的活动不能只向自然界索取,而且要对自然界作出报答和奉献,以完成自然界赋予人的使命。
它是理性,但性不离情,因而可称之为情理。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、变化的,但人作为德性主体而存在、而发展,这一点应当是共时性的。中国人的生活样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儒家德性伦理提供的,其中包含着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美德,如同情、正义、礼节、诚实、信任、宽厚、和睦、勤勉、重情操、尊敬他人,等等。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,科学技术飞速发展,但人文价值却遇到极大挑战,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。
从儒家德性学说中得到的启示就是,人类必须正视与自然的关系问题,敬畏和尊重自然,改变人类至上的观念。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与此有密切联系,它是有生命力的。
每个人都直接与自然沟通,与自然对话,人不仅来自自然界,而且要回到自然界,与天地合其德,只有这样,才算真正实现了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,回到人生的家园,有了安身立命之地。但是经过我们的重新解释与改造之后,可以获得新的意义,既保留亲情关系,又能将其置于适当的位置。
完成德性,提高境界,这就是真正的人生。生活不只是为满足现实需要而从事的忙碌,它还是一种真正的精神享受,重要的是要获得人生的意义,实现人生的价值。
发表评论
留言: